书画名家 - 韩少立 - 陕西汉唐书画—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麻将机遥控器_自动麻将机遥控器_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网加入收藏 回顾旧版

 
网站首页  |  书画资讯  |  名家视频  |  书画名家  |  汉唐展厅  |  扇载翰墨  |  名作鉴赏  |  名家专栏  |  书画论坛
书画讲堂  |  书画故事  |  个人网展  |  拍卖资讯  |  名家专访  |  画廊推荐  |  书画评论  |  关于汉唐  |  书画博客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 韩少立  
 韩少立自号汉云阁主,生于1944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人,国画家。少年时代曾受到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褒扬,并先后得到长安画派赵望云、何海霞等名师指导。其画,善纳各家之长,追求大真大写,精研笔墨,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善画马。画作百余次参加国内外大中型展赛事,多次获奖。精品多为国内外友人及数十家纪念馆、博物馆、艺术中心收藏。80年代,作品〈西施〉、〈司马迁〉、〈上林苑狩猎图〉、〈书家欧阳循〉等被日本国习字财团田园观峰收藏;〈张旭醉草〉、〈贵妃赏花〉等被台湾曾氏艺术中心收藏;90年代创作的骏马系列作品四十余幅与画家刘勃舒、韦江凡等在马来西亚举办联展;1993年,作品15幅入选“中国侨联书画作品展”;作品〈彩云追〉获祖国万岁“俊隆杯”95华人书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2001年作品〈腾飞〉获祖国颂长庆杯金奖;90年代,作品“六骏图”、“草原雄风”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98年作品〈腾云跨海〉获跨世纪中原书画展金奖;2002年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韩少立中国画展〉;出版挂历〈神骏〉、〈江山多娇〉、〈马到成功〉、〈灵猴献寿〉数套;出版〈韩少立画集〉、〈韩少立中国画小辑〉;国家邮政局2002年套封图典采纳其六幅作品并出版发行;西安电视台、陕西画报、西安日报、晚报、西安中国画院院刊、工人日报、深圳晚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艺术界杂志多次、专访、专题报道;论文〈对徐悲鸿先生绘画艺术之感受〉、〈画马琐谈〉见西北大学学报第28卷等。作品及传略编入〈中国传世名家选集〉、〈中国美术家〉、〈陕西历代名家精品集〉、〈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画网〉,现任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付院长、中国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陕西于右仁书法学会付秘书长、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入编陕西省名人档案资料库。
 

和爱猫大琦儿在一起

 

韩少立从艺简历
 
1944年农历四月八日生于灵宝,长在西安,幼年随父学习书法。
1956年经西丁介绍投师赵望云、何海霞先生学画。
1958年加入陕西美协成为会员,并在美协大院举办小型展览。
1963年参加著名画家张义潜先生主办的”西安艺苑’学习素描、国画。
1964年考入西安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
1967年分配于西安美术广告总公司从事油画、装潢设计。
1979年参加市群艺馆、市文联社会活动,不断深入生活,其作品《黄河引灌吻蓝天》、《太白秋色复金顶》、《胜似春光》等并刊登于陕西日报、群众音乐杂志。
1983年作品《龙梅》参加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水墨展。
1985年聘为西安中国画院画家,作品《欧阳恂》、《西施》、《上林苑狩猎图》、《史学家司马迁》等为日本习字财团园田观峰先生收藏。
1988年作品《贵妃赏花》、《张旭醉草》为台湾曾氏艺术中心收藏。
1990年出版《韩少立国画小辑》,作品马系列40余幅与名家刘勃舒、韦江凡等五人百幅作品在马来西亚举办联展。
1991年受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中国画指导导师。
1992年入编《中国美术家》光盘。
1993年作品《神游天涯》、《搏击图》入编《中国长安当代名家书画精品集》。作品《马到成功》、《长安六骏图》赠与马文瑞。
1995年《彩云追》获祖国万岁“俊隆杯”金奖。15幅作品入选“中国侨联书画作品展”。西安电视台“芳草地”名人百家专题《画家韩少立》播出。
1996年陕西画报专题介绍《心源独出任挥洒》——读韩少立的画;与画家胡西铭赴新疆昌吉洲举办联展,亚洲中心报文章《五千幅骏马奔驰,九万里风鹏正举》专题报道;由香港艺术沙龙图片社出版挂历《神骏》、《江山多娇》;《六骏图》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
1997年作品《草原雄风》为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收藏;《春光》入选《陕西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集》;《神驰万里》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城运会征集著名书画家作品集》;艺术界杂志专题报道“三秦书画家写真一粟————笔卷狂飙万马腾”,近一万五千字的介绍文章。同年加入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任艺术委员;《马鸣风萧萧》入编陕西电视台成立30周年画册。
1998年国画《鸣扬九州》入选《跨世纪中原书画优秀作品集》并获金奖;参与《陕西省中青年书法绘画作品大赛》评委工作;论文《对徐悲鸿先生绘画艺术之感受》、《画马琐谈》等三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第28卷、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个人典籍入编《长安当代书画名家》。
1999年应新华社海南分社高志成先生之邀与钟明善先生、王德廉先生赴海南采风,创作了《梦游南国》。同年加入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任常务理事。
2000年受香港某艺术沙龙委托,作《神骏图》,献给马英九先生;同年作品《友好使者》、《条系好春光》由西安政府赠于友好城市奈良市;作品《上九天,下五洋,超世纪》入编《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珍品选·传世名画卷》。
2001年由天津人美出版《韩少立画集》;网络资讯—书画家栏目《画家韩少立——寂寞面壁四十年》专版介绍。
2002年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韩少立中国画作品展》;个人业绩编入《西部艺术家》;西安电视台《收藏天下》栏目播出,“心源独出任挥洒”韩少立专题片;同年加入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任副院长;国家邮政局2002年套封图采纳其作品6幅出版发行;出版挂历《马到成功》。
2003年出版挂历《灵猴献寿》;作品《腾浪》获陕汽杯全国名家名人书画展金奖;作品《笑拦清溪月》、《松卧万壑》刊入“今日世界”中国文化栏目;作品《江山一色三千里》入选“国际书法邀请展作品集”。
2005年作品《万象皆春气》入选西安中国画院扇面精品集;《锦羽生风》入编“爱我中华海内外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受澳门街坊联合总会邀请,赴澳门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2006年个人业绩入编陕西名人档案人才库。
 
 
 
 
痴心画马琐谈
韩少立
马是极具灵性的动物,于人类功莫大焉:战时驰骋助厮杀,日常负运亦耕耘。其形态英风超迈,其达情直通灵府,所以人们深深爱之。一代帝王李世民就“爱马追其功,图像于灵寝”。欲让马永远相伴。而曹霸、韩干等文人雅士则专以写骐骥为能事。至于马之奇,马之神灵,民间更流传着滔滔不绝的传说。

我酷爱绘画,起于童蒙。痴心于画马,远在山水、人物、花鸟画之上,不知不觉至今已四十余载了。“求得铁蹄凌风云,日间挥毫夜间思”。在苦苦地求索中,有着自己许多感悟,深以为要画好真正的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聚群贤于一室。画马的历史可以追索到汉代,汉以后历代又涌现出了许多妙手,他们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留下了不少令人陶醉的画迹。作为后来者,有条件也能够站在前人的肩头向上攀登。如果拒绝继承优秀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肯定于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发展和创新画马这一画科是毫无补益的。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化古为己,聚群贤于一室,认认真真地拜他们为师。扎扎实室地向他们学习。我陆续搜集到了曹霸、韩干、李公麟、赵孟俯、郎士宁等大家的印刷画集和有关资料。我读其画论,观其画集,各个进行了对比,寻其门径,领略其各自的风范,体味其不同的笔墨;从而,“豁达知津梁,插翅越蜀道。”如果独自暗中摸索,就不知道何年何月能登堂入室。
二.                   要到生活中体验。在斗室中与古人交流,向古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要勇敢地直接到生活中去,更是必由之路:体验观察一群群真马,一匹匹有着各自特点的活马;会提高感性认识,会激发情泉的奔泻,会积累许多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达到“眼富心富”,最终笔富。于是我利用了节假日先后十多次道陕北,下青海,以观良骥;赴新疆,上内蒙一睹神骏。几经艰辛窥真龙,群马如涛连天涌。我在激动之余,感叹古人师法造化之说真乃至理名言。遂先后面对真马画下了数以千计的速写,并记下了亲身体验的情感历程。从而,在画马这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要在心源上用功。唐张璪关于绘画有八字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造化的目的在于中得心源。从师法造化中使心俯豁然洞开,悟出一种“道”,一种“理”,一种“法”,一种“精神”。从而达到在表现客观世界时心手相一。在刻划具体的物象时,由此及彼,进入自由王国。1996年我去新疆写生。一日晨,旭日吐红,无限大漠显得格外的宁静而广阔,忽然,一匹马出现在地平线上,先是小奔,后是狂马,如风驰,如电挚,鬃毛飞扬,马尾飞舞。其形态矫健而美,使人想起了传说中的龙,想起了龙腾四海的威猛,龙翔天宇的刚健。从心底感叹到:无怪乎人们将良马称为龙马!有此龙马精神,何事不可为?从而亦悟出:画马笔墨不能拘谨,挥毫要有气势胆魄。
四.                   以独特立天地。纵观大千世界,物之非凡者,无不以独特立于天地:泰山以其宏,华岳以其险,峨嵋则秀美绝伦,黄山则华彩万端。绘画亦同此理,古今大家,皆以独特的发现,独特的应构,独立的笔墨宏立画史,使人们有幸睹其迹,一片赞叹声。杜甫就曾以诗赞美韩干之马。
 
    如果于在古今画马的队列里,有一种崭新的面目,也就是说以自己的独特立于天地,除了要加强胆识的修养,除了要博采众长,使笔墨训练有素外,还必须在构图上、意境上大胆地另辟途径。先贤和许多当画马者,其马皆是地上之马:或驰于草原,或奔于山涧,或戏嘻于池塘,或倚倚于柳下。我一反常规,画天马,使其从天而降,破空而来。我画了一系列的“天马图”。如天宫走了弼马温,群马无拘无束,一涌而出,奔向美好的人间。“扬鬃奋蹄逐红日”,双骥并肩,向着天际云霞,去追求无限的光明。“九天云雷何所惧”,则在电闪雷鸣中,三骏抖擞精神,昂扬于其间,显示了一种天不怕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富有新意的画,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同道的好评。大家认为:“一洗重复他人无,别开生面新马图。”
 
 
外界艺术评论
钟明善:他是一个内心沸腾而表面平静的北方汉子,他待人赤诚,从艺痴情,还有几分倔犟。在长安这个文化沉淀深厚的沃土上,在长安画派所开创的艺术道路上他走了出       来,营造了自己的一块小小的艺术园地,声明随艺术的升华引起了同道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他博颉约取,笔耕不辍,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找到了自己艺术创造的切入点。
他笔下的雄鹰,其气势之宏阔,令人振奋;他笔下的猫咪,其恬静与闲适令人艳羡;他综合中西画法为一炉的山水画,幽深丰厚,是秦岭山麓的抒情诗;他笔下的春花、鸣禽、古木、苍松都是对美的追求与歌颂;而他笔下的天马更是他心灵的化境与波涛。每一笔都是他激情的浪花,感动着他,也感动着看过他的画的读者,受到同道的普遍赞誉与激赏。
肖云儒:少立画马,马即是情绪,也是气氛,也是境界,也是感觉。不求对象的形似,而以笔墨的狂放恣肆表达画家自身的感情。不求细部的描摹,甚至有意让形淹没与神之中,淹没在群马嘶鸣、张扬生命的总体情绪和气氛之中,有了一种雄强气质,扩大境界,也有了乐观的情绪,山呼海啸的气概。这一切又都是画家豪放壮美情怀畅达的宣泄。
王盛华:他的马,不囿于常规,不限于前说,更不是历朝古代某一个大家的复制品,而是发自内心以马的形体对世界发出的一声呐喊。不论是他的《六骏图》、《八骏图》也罢,还是《戏足图》、《佛云飞进》也罢,展示给我们的,无一不嶙峋耸峙,状如锋棱,或奔或驰,不可羁勒,马耳,刀削斧劈;马鬃,昂扬倒立。读他的马,视觉风向马蹄呼啸而入,景物飞速闪后,其恢恢喷气,扬天长嘶之气概已与我们结为一体,正驾御我们奔向一个自由驰骋的外部世界。是的,韩少立在画马,但他何尝不是在画人?他赋予马的是活的灵魂,他要挣脱的是尘世中人为的枷锁,他要遨游的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艺术理想王国。我猜想,没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就不可能有马的期望和抱负;没有半世的坎坷与辛酸,就不可能有刀削斧劈般的骨相与雄姿;没有写意传神的大手笔,更不会有韩少立笔下生风的马,胸中喷气的马。
霍松林:我是研究杜甫诗的,杜甫这位诗歌史上的诗圣,他的诗中提到最多的是马,每篇各有精彩,最有影响的是“丹青引”其中有一句讲的是“弟子韩干早入室”杜甫为了提高曹霸画艺卓越,对弟子有几句肯定的话。但有一句“干为画肉不画骨”的描述,含义是说:象韩干那样有名的“入室弟子”,还不能青出于蓝,益见曹在艺术上的成就决非一般;二说韩干只画出了马的外形而表现内在气质不足,指出韩画之短,不过借以陪衬  。少立常画的是群马,万马奔腾,群体最能体现一种豪放的气势。群马给人豪放的感觉,一种精神境界。我很喜欢这种体现一个画家的精神境界
 
 
 
少立画马
                                                                  ————肖云儒
      少立画马,马既是人。如西部硬汉飞鬃扬鬣于风雷云雾之中,天宇旷野任驰骋,比如《奔驰报长天》《腾飞》;或如少男少女相约于幽林深处、江边绿洲,在喁喁私语中依偎着亲爱着,比如《树荫幽草连》《春气.》;或如群女出浴,秀发似瀑,绰约着丰姿,比如《八千里路云和月》。少立对人、对人生、对各类性格命运的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都还魂于马了。少立自身精神的各个侧面,都以马为形得到了极至的展示。画马亦画人也,亦画人生也,亦画自己也。
少立画马,马即是情绪。也是气氛,也是境界,也是感觉。请看看这幅《神游天涯》。在高视点俯视下的那群奔马,如一绺烟尘从天而降,蹄扬尘,风搅雪,声如雷,惊天动地滚滚而来。不求对象的形似,而以笔墨的狂放恣肆表达画家自身的感情。不求细部的描摹,甚至有意让形淹没于神之中,淹没在群马嘶鸣、张扬生命的总体情绪和气氛之中,有了一种雄强气质,阔大境界,也有了乐观情绪,山呼海啸的气概。这一切又都是画家豪放壮美情怀畅达的渲泄。
少立画马,马即是象征,是他独有的文化符号、审美符号。《回归》一幅,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喻为独马归群。画家将两地“拟马化”,即拟人化,以笔墨发掘、强化马的恋群心里,用笔墨表现独马群归时的喜悦和认同感、归宿感,将港澳和祖国的亲缘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读这幅画时,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所写、而在前几年唱遍九洲的《七子之歌》,好温馨的眷恋。
少立画马,马也是趣味。笔之趣,墨之趣,线之趣,色之趣,水之趣,纸之趣,构图之趣。马的形体曲线,马的肌肉组构,马在运动中各种美不胜收的神和态,都给艺术创作、给画家展示自己的追求,提供了难以穷尽的表现天地。少立似乎更想超越一般意义下的形态、神态层面,而进到寓态的层面,象征的层面。有时他简直沉醉在线条墨色的运动中,以此表现自己的情绪。而不拘泥于具象真实而超形尽变,因适当的变形而传达画面背后的意蕴。我想,其时其地,少立也会在线条的运动中感到愘意的吧。《戏足》《马鸣风萧萧》等画作,都让我们在感受马的神韵的同时,感受到了笔墨深处的这种情绪哲理内容。我甚至感到,这时的绘画正在转化为“书法”,转化为更形而上的审美境界。
你道少立笔下的马是什么?那就是他自己啊,就是他自己的整个生命世界,整个生命状态。
 
 
对徐悲鸿先生绘画艺术之感受
      徐悲鸿先生曾经是中国画坛巨擎。他的艺术活动时期处于20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独于无声发新声,敢向潮头领风骚,”是对先生艺术风格很精到的评价。的确,先生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读先生的画作,心折其技,心服其德,心仰其人。本文试就施法,蕴情、寄意几个方面,谈谈对先生绘画艺术的感受,以寄托对先生的仰慕之情和深切的缅怀。
            法之出神
      中国画的特点,简约的说,是线的艺术,以线造型,以线造骨,以线传神。一根富有表现力的线,它内涵着生命的运行,节奏的律动,由此发出千变万化的笔法、笔势。中国画自古仡今,无不重视线的运用。我们仔细看徐悲鸿先生的用线,如画马、画雄狮,他在紧紧抓住造型上的骨干和气韵的同时,又准确扑捉形体的转折结构线。 经过笔气的贯通,即骨法用笔的到位,于是,他笔下的线就即包含了画家本体的个性,也包融画家所描绘物象自身外溢的气质,并自然而洒脱地流注在画面上。悲鸿先生这种特有的用线,既有对传统的“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之笔墨,无不始于此而终于此”的手法的继承,又在有限的画面上使物象具备多层次感、体块感和体量感。这就是徐悲鸿先生的用线意识,也是补充传统骨法用笔所呈现出的另一种线的空间意识——徐悲鸿先生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他的用线手法独特神奇、内涵深邃,有时看似笔断,但实则是为了笔意的转向,或者是为增加一个结构上的转换,或者成为一体块在视觉上发生承上启下的作用。真乃笔断意连,法意相随。例如先生画马,特别在表现马的胸廓、飞动的腿部时,非常强调内在骨骼的准确解刨,运用高度概括洗练的线体,投入有情感的用笔,体现表象,又超于表象。足见先生施法之高妙。
      中国画讲究逸墨幻象。就是说,中国画不仅要重视线的表现,但也决不可轻视墨的运用。墨分五彩,墨可体现画的精气、韵味、光彩、质感,徐悲鸿先生在运墨技法上,正是由于他对自然、对艺术的深刻观察和多层面的体味,更是别具一格。他在深入探索中国画的特点基础上,佛去西画中光影流离之色彩而突出强调了墨象的阴阳结构之美。其质感,其对情绪的把捂,笔气的收放,墨韵的渗化,并要一瞬间与画家胸中之逸气融会物化为鲜明的形象。黄宾虹、石涛的山水讲究笔墨,齐白石画虾讲究用笔墨,笔墨的运用不知陶醉了历代多少画家,他们为此苦苦追求,终生不倦。宋代有墨戏画之说,如文同、苏轼,看似游戏出之,草草摔意,不加修饰,实则多去意气神韵,以发其所向。几千年来,骏马形象一直是历代画家笔下的描绘题材。但无论是唐代的韩干、曹霸的马,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子昂的马,无一不是采用较为工细线的勾勒表现法。徐悲鸿先生则不然,他即借鉴古人之法,又不拘泥古法,甚至一反用笔用墨的态势,而让一种新的气势勃发出来。他采用大块的浓墨写出马的体态,然后用较浓的墨写出富有变化的四肢结构与鬃尾动势,用笔用墨,浑然一体,纵逸的笔墨挥洒与胸中的澎湃激情相合拍、相交融,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先生一生不懈的创作,正是在守“法”、继“法”、改“法”、增“法”、融“法”方面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以其高妙的施法,流下了传世之作,令后人追摩。

       情之贯注
      世间万事,众生经营。成功之道,各有方略。细想起来,虽有千差万别,但其中有一点可以说是共同的,这就是“情”。以“情”动人,这就取得了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绘画自然也是如此,从古到今,有情之笔与无情之笔,展现出的作品是有天壤之别的。宋代苏东坡论画感言:“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之所以生倦乏味,就在于笔下无情,作品只能是事物的说明图罢了。无情则无神,有形无神的作品自然使人觉得乏味生厌。而笔下之情自然要有作者“痴情”的积累,“激情”的迸发,“真情”的倾注。我作如此感受,正是徐悲鸿先生为艺术之情的展现而得到的启迪。
      徐先生笔下的马,师法造化,遗貌取神,令人倾倒,首先源于他对艺术的痴情。先生在异国留学期间,无论是在博物馆临摹名画还是在野生动物园里画动物,如痴,如醉,他常常忘记了饥饿和寒冷,一画就是十多个小时。特别在柏林野生动物园里,这些野马野性未训,或仰首,或低头,或奔走,或戏逐。他悉心观察,潜心写生,不避寒暑,积稿盈千。久而久之,先生仿佛成了匹傲骨嶙峋的骏马。
      徐悲鸿先生有了痴情的积累,自然在绘画中就会迸发出无限激情。正是“画家要虚己之心,察万变之象,先深知造化而后方能役使造化”。看先生的《奔马图》,不禁使人想起诗人杜甫的名句:“一洗凡马万古空!”令人遐思而震撼。先生笔下无凡马他喜欢傲骨嶙峋的野马,不习惯膘肥毛滑的鞍马之类。他说;“马不畏险阻,冲锋陷阵。马给予人甚多,要求人甚少,这就是马的可贵精神。
      徐悲鸿先生绘画,处处激情勃发,在激情中,不忘用自己的作品寄情,表达真情。他笔下的马,都是无羁之马,寄予胸中的渴望,要求给予自由的心声。他的马,或豪饮于长河,或留恋于芳草,深切地坦露着追求美好明天的思想。笔下结队奔驰的马,表现了豪迈的气势和不辞劳苦的精神,是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和哪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情感品格意志的熔铸。且看徐先生为呼唤民众起来抗日的好作品《新生命活跃起来》,画面上一只雄狮,鬃毛势如火炬,它昂首挺足,怒不可遏地奔腾向前。背景山影拔地而起,横斜的松树给画面空间增加一个层次对比,图式成跃动感,充满力的构成因素。画面徐先生提句:危亡益亟,愤气塞胸。徐先生的另一幅水墨画《孺子牛》,颇具匠心,画面中一头埋头劳作的牛,笔墨凝重而淋漓,这是先生之大手笔!细观题句,耐人寻味:“吾虽出卖劳力,但也求其值得,一生伏地耕耘,寻些青草吃吃。世上尽有投机,奈性愚笨不识,甚多负荷一犁,听听劳人鼻息。”看者此幅画牛和题句,你能不为之感动吗?先生的《遗风》,也是一幅迸发情感和坦露真情、向人间寄情的好作品。画面里,被劲风吹得压弯了枝杈的芦叶呼啸作响,几只麻雀正迎着狂风,振翅疾飞。表现了画家的愿望和人民的反抗精神,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先生说得好,看了动人心玄的戏剧而为之流泪是常有的,看了一幅令人感动流泪的事却是很少的。
      艺术是一座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一旦生活的感受或启迪与艺术家本身精神相撞,就会触发艺术家的灵感,焕发激情,进而挥毫泼墨,而欣赏者看到这种有灵性的作品常常会引起共鸣即被敲响了洪钟。人们正是凭借钟声在感情的隧道里贯穿回荡,寻找自我感受似曾相识得体验并引发出无限的联想。这是笔情的内涵、艺术魅力所在。徐悲鸿先生常常含泪作画,笔墨移情,以情感推动笔墨生发,以作品去抒发作者蕴藏的真实情感,引发读者与作品的共鸣。
         意之升华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论他生长在那个年代,他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把握时代的脉搏,人民群众的命运,呼唤正义,抨击邪恶,歌颂美好,针贬时弊。这样,他的艺术生命是永生的,其作品也是不朽的。所以,我认为,作品除了情感的倾注之外,进而更要有意的升华,徐悲鸿先生在这方面的确是值得敬慕的佼佼者。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富有浓烈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他的代表作《九方皋》。九方皋的故事取材于《列子》,秦穆公让以相马闻名的伯乐择一继承人,伯乐举荐了朋友九方皋,穆公便令九方皋物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三个月后才找到所中意的一匹黑色雌马。但他在回见秦穆公答其所问时,竟把所相之马说成了“黄色”的“雄马”。穆公在亲眼看马后,失望地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雌雄颜色都不辩,如何能识得马的好坏呢?”伯乐谓然叹曰:“大王呀,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是见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呀!”穆公觉得有理,随令人乘骑,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徐先生正是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而创作了《九方皋》。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大量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现状,亲身感到有才华的人被提携、培养是何等艰难,他忘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因而他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要籍《九方皋》倾吐内心的忧郁,抒发要国家重视人才的美好愿望。这幅巨著,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九方皋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相马形象:画面上他正聚精会神地查看面前那些马,而一匹黑马仿佛突然遇到了知音————它发出了快乐的嘶鸣,奋蹄欲试。此前,徐先生笔下的马大多都是奔放不羁缰辔的野马,但在《九方皋》的画面上的这匹黑雌马却例外地戴上了缰辔。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呢?”他笑曰:‘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前面提到徐悲鸿先生的作品《遗风》不仅是寄情的力作,更是达意的名作。《遗风》产生的背景是为了解救田汉被扑,作者在思虑难平之际,忽推窗扇:天空一片阴沉寒气凛冽袭人,一群麻雀跃入眼帘。一时灵感波动,展纸润笔,含泪即景--------且听田汉为《械头》所写的主题歌词强烈地震动着人心:同胞们!快停止私斗1来雪我中华民族的公仇!当时徐悲鸿先生深受感动地写到:“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乃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革命的文化运动激励着徐悲鸿先生的斗志和思想。
      1931年是中国国难极其深重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徐先生满腔义愤。他为了控诉和呼吁,创作了巨幅作品《溪我后》。《溪我后》取材于《诗经》,描写的是夏桀暴岳,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受苦的老百姓盼望大军来解救他们,纷纷说:“溪我后,后来其苏。”意思是说:等待我们贤明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画面上一群穷苦老百姓在翘望远方,大地干裂,庄稼枯焦,树木疏秃,瘦弱的耕牛皮包骨头,无力地添着寸草不生的土地。那种殷切期盼之情,跃然纸上。为此成功之作,先生在构思中曾数易其稿。这种感情是真实的,其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更是永恒的。正如石鲁先生所说:“直接参加生活,始能将生活移于内心,间接旁观生活,只可将生活陈列于画面。”徐悲鸿先生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倾注着对祖国、对革命的热爱;倾注着对祸国殃民者的憎恨。他说的好:“蒋介石靠打伏,资本家靠盘剥,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我徐悲鸿靠这管毛笔为民族效力!”
      试问,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画家以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贡献的有几?以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的徐悲鸿先生毫不苟安畏缩,虽然深知开拓者披荆斩棘的困难,硬是在这种残酷而痛苦的现实面前,顶住漫无止境的悲伤侵蚀,力挽生活的航船,越过险滩与暗礁。徐悲鸿先生一生风风雨雨,他的每一幅画都是心灵轨迹的描绘。先生对艺术的思考是卓绝的、严肃的,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是正切的。他在创造生涯中,需要付出艰辛而非凡的劳动,如果没有对人民强烈自觉的同情,没有把艺术作品当作自己生命的极度热情,那些杰作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徐悲鸿先生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战胜逆境,百折不挠地用自己独特的情感,为我们创作了真情实感的艺术品,需要我们去探索、追求与发现。纵观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作品,情系民族,笔助波澜,立意崇高,墨象宏大,画家只有情动于心中,有感慨而寻找抒发形态时,才会迸发出奔腾炽热的激情,才能产生令人为之振奋的好作品。而在这种激扬的情感中,有感而发的飞跃,以往往对民族怀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将个人命运与整个民族利益密切连接在一起,才能熔铸成那个时代的精英之魂,才能出现艺术精神高度觉悟的统一,才能升华和纯洁我们人类的智慧,才能重塑我们时代的新秩序、新观念、新格局,才能唾弃那种苍白无力、无病呻吟的艺术倾向,才能继往开来,弃旧图新。这正是我们应当效法的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真谛和光辉点。
 
 
 
独立不倚   别开生面
                                                                ————读韩少立的画
      也许是由于对韩少立这位画友人品的敬佩,在欣赏他的画时,我总有一种亲切之感。他的绘画的张力、气势、韵律有一种潜在的能量会引起你的共鸣,或掀起你感情的波涛,或平息你无名的烦扰,或引起你悠远的遐思。
      他是一个内心沸腾而表面平静的北方汉子,他待人赤诚,从艺痴情,还有几分倔强。在长安这块文化沉淀深厚的沃土上,在长安画派所开创的艺术道路上他走了出来,营造了自己的一块小小的艺术园地,声名随艺术的升华引起了同道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他博颉约取,笔耕不辍,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找到了自己艺术创造的切入点。

      他笔下的雄鹰,其气势之宏阔,令人振奋;他笔下的猫咪,其恬静与闲适令人艳羡;他笔下的春花、鸣禽、古木、苍松都是对美的追求与歌颂;而他笔下的天马更是他心灵的化境与波涛。每一笔都是他激情的浪花,感动着他,也感动着看过他的画的读者,受到同道的普遍赞誉与激赏。他为了画通灵的马,“求得铁蹄凌风云,日间挥毫夜间思”。他在《痴心画马琐谈》中讲自己画马的四点体会,有对传统的继承,有对生活的体验,有对境界的感悟,有独立不依的创造精神。从对古人的临摹中学传统技法,从数以千计的速写中把悟马的神态,从用心作画中感悟到龙马精神,感悟到画“扬鬃奋蹄逐红日”的天马,画风驰电挚、腾云驾雾、翱翔太空的天马群与霞光、流云融为一体的天马,他心中的马,笔下的马,独立不依,别开生面,在赭墨丹青之间浮动着一个画家激情的狂涛。
      古今画马之大家甚多,能以此种追求画马的画家也有,但韩少立的马其个性特点之鲜明突出,气势之壮阔博大都是不多见的。一个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一个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完美也需要不断琢磨推敲,一种形式美的创造需要许多艺术家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路,已经踏出来了,光辉的未来就在脚下。我相信少立会坚毅地走下去,会创造更多更新更美的艺术作品奉献给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奉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也奉献给自己的灵魂。
 
                      ————钟明善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书画名家 (按加入先后排序) 更多>>
刘文西
王金岭
张之光
崔振宽
郭全忠
徐义生
王西京
杨永进
陈国勇
王改民
钟明善
蔡嘉励
李成海
陈斌
赵熊
封兴昌
吴三大
谢纪元
徐鸿延
李玉田
雷珍民
洪厚甜
王燕安
石迦
阿愚
杜中信
墨隆
侯子强
刘保申
乔玉川
洛齐
马卫民
邢庆仁
王锐
赵雪伟
袁方
郭钧西
张立柱
崔宝堂
张晓民
刘永杰
钟镝
李云集
王定成
何 炜
董明江
罗宁
李波
张志平
巨石
白霜亮
支大鸣
张新生
张永红
麻元彬
王英钢
何森团
杨勇
郭琳
书画展讯 更多>>


信息正在整理中
画廊推荐 更多>>


信息正在整理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汉唐 | 汉唐文化 | 在线交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陕ICP备08002243号 SEO技术:广州网络推广